无论是审阅材料还是进行面试,移民局最关注的始终是申请人的就业前景,这也是为什么已经获得skilled job offer的人无需进行面试的原因,因为他们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在新西兰从事技能工作。而对于未找到工作的申请人来说,CO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判断其就业前景(即employability,或者说是就业潜力)。CO对申请人就业前景的判断会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总体来说,结果无非是以下三种:

  - 如果CO认为尽管申请人当前未能找到工作,但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high employability potential),他/她可以直接建议给予申请人居留权,即RV;

  - 如果经过材料审阅和面试,CO仍认为申请人的就业前景非常不乐观,则他/她会建议拒绝授予申请人居留权;

  - 如果CO认为申请人未能充分证明其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但经过材料审阅和面试,申请人已经体现出一定的潜力,则他/她暂时不对技术移民申请作出决定(deferred decision)并给申请人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即建议授予主申请人SMC JSV,让其在首次登陆新西兰后九个月内证明自己能在新西兰找到一份技能工作。

  由此可见,面试与材料准备在各个技术移民过程中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不能简单认为面试表现得好就可以直接获得RV,此外,我一直未能获得官方关于“high employability potential”的说明,这些都是我们在前期宁愿辛苦一点也要多提交点对自己有利的材料的原因。

  回到面试本身,与前面所述,申请人特别是主申请人应重点准备就业前景相关的所有问题,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 从收到分配CO的通知后,大概估算面试时间,提前2~3个月开始准备面试(要注意圣诞新年假期),过早或过迟都不合适;

  2. 从各种渠道获取近期(最好是从面试之日起向前推算12个月)的就业市场情况。例如MBIE定期的labour market stats、行业协会公布的统计、一些大型机构的调查结果等,最好引用具体的数据。这些数据应充分反映出主申请人所在的行业有充分的需求,甚至有明显的用工短缺;

  3. 客观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初级、中级还是高级),并留意当地薪酬情况。各大猎头公司会定期公布各行各业的工资待遇、用工紧缺度等数据,例如Hays、Potentia、Beyond等。个人推荐Hays的Salary Guide,这份东西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每年新西兰(甚至澳洲)各行业的就业环境,值得参考;

  4. 无论用什么方法,提前开始找工作。以下几个方面能直接反映申请人的就业前景:

  • a. 在面试前有雇主愿意提供skilled job offer。如果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不需要面试;
  • b. 有雇主明确表示申请人的技能符合其用工需求,但由于申请人没有合适的签证而无法提供job offer。若雇主表态申请人一旦能获得适当的签证就愿意提供job offer的话,效果更好,但没有明确表态也没有关系;
  • c. 虽然申请人当前没有合适的签证,但有雇主愿意提供笔试或面试的机会,虽然最后还是未能成功;
  • d. 有中介表示申请人拥有非常优秀的能力和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只要申请人能通过合法途径入境,他们愿意为其物色适合的工作。

  上述四点的证明力,个人觉得是a>b>c>d。客观地说,a和b是非常难做到的,以我个人的经历,我相信超过90%的离岸申请都会被无视,但c和d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的难,尤其是d,如果有中介对申请人的简历感兴趣,通常都会通过电话或邮件回复(多以邮件为主,国际长途不便宜的……),这时间应尽量想办法与对方多沟通,即使改变不了结果,过程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中介大多非常现实,如果不是觉得申请人有潜力,绝对不会浪费哪怕是一秒的时间。至于c,坦白说虽然不难算万中无一,但也不容易,不过如果有那么一次机会,其实已经可以说明很多,而且参加过的笔试和面试越多,越能说明申请人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我自己曾经有过两次离岸面试/笔试的机会,第一次通过两轮面试,到终面才壮烈牺牲(说来惭愧,原因是我当时不习惯kiwi accent……),第二次比较郁闷,笔试直接就扑了街……不过我相信这两次经验都为我的面试表现加了不少分数,毕竟愿意接受离岸面试笔试的,通常都是当地比较大的公司。

  5. 不要见到工作就投简历,尽量找permanent roles来申请。移民局在判断申请人就业前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一般情况下:

  • 只有permanent roles和超过12个月并在合同在注明可续签(extensible)的fixed term roles才被认为具备可持续性;
  • 如果申请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具有长期contractor经验,contract roles也可被认为具备可持续性;
  • Temp、voluntary、casual和低于12个月的fixed term roles,以及过去没有contractor经验的contract roles,通常不被认为具备可持续性,对面试的帮助不大。

关于面试过程,个人有如下几点建议:

  1. 虽然面试很重要,但不需要太紧张。大多数CO都明白面试对申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会尽量使整个过程都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虽然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但申请人与CO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而不是法庭审判或者警察问话;

  2. 面试过程中一定要自信。说话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以及问题的答案本身,都要体现出自己的信心,特别是当CO问到一些诸如“万一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你们会否考虑读书”等问题时,不要表现得过份谦虚,须知新西兰政府不是慈善机构,物色的是有技能、能对新西兰社会作出贡献的新移民(移民局原话……),对于缺乏竞争力的申请人是不会有同情分的。毕竟西方社会与华人社会的文化有不少差异(虽然CO很可能是华人),如果申请人表现得太谦逊,可能会被认为缺乏信心,会直接影响CO对其就业前景的判断;

  3. 面试的问题都不复杂,但都是很实在的问题,因此不要过分自信而忽略新移民在融入一个新的环境过程中面对的困难。例如刚才提到那些类似“万一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你们会否考虑读书”等问题时,应以客观的分析为基础表达自己的应对方法,而不是盲目地说自己很优秀所以不会遇到这些困难,这样会让CO认为申请人过分自信(over-confident)而未能给自己的就业前景作出适当的定位,反而适得其反;

  4. 在面试前要做好各种问题的答案,尽量做到脱稿回答。虽然电话面试可以让申请人有作弊的机会,但由于事前准备的问题很多,在短短几秒内找到猫纸的可能性不高,如果CO问完后申请人停顿时间太长,其实不是一个很正面的影响;

  5. 回答问题时答案应简洁,不宜长篇大论,语速不宜太快,而且发音、咬字要尽量清晰。申请人作答时CO要一边听一边进行记录,申请人应照顾对方,毕竟是关乎自己的大事,万一CO听错或写错就不值得了,毕竟不是每个CO都会在事后把自己的面试笔记发给申请人确认的。

  6. 对于申请人的准备情况和申请人对新西兰的熟悉程度,建议尽量详细,例如如果被问到生活成本的,可以根据自己计划登陆的城市来罗列出各种细节,包括住房租金、电话费、油费、水电、网络、食材等,细节越多越能证明申请人已经做足功课。在此介绍一个不错的网站,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大城市的生活成本:http://www.numbeo.com/cost-of-living/。虽然这两部分不是重点,但也不容忽视,毕竟基本生活都无法很好解决的话,很难令人相信申请人能快速融入一个新的环境。至于申请人在新西兰的人脉并不重要,对面试结果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被问到了按事实回答即可。

首页.. 4 5 6 7 8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