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定位不准的另一个表现是忽略了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内,许多搞技术的人都沿着类似于“技术——资深技术——分析或设计——项目管理——都TMD给我上”的路线来展开自己的打工生涯,很少有人愿意搞技术搞个十几年,工作个七八年还没做到项目主管或者经理的都不好意思印名片。但是在新西兰,像项目管理、需求分析(这边一般叫BUSINESS ANALYST,即BA)这种需要经常跟人打交道甚至“激烈讨论”工作并不那么容易应付,更别说要管理一群来自三山五岳的江湖豪杰。而客观上,许多公司在招聘这类职位时往往会有非常明显的倾向性——更多的雇主会希望求职者拥有本地或者在文化上比较接近本地的公司(例如澳洲、英国等)的相关工作经验。不少人会问:我在国内也有多年的外企工作经验,是否就能胜任这些工作了?对此我无法一概而论,不过考虑到不少跨国公司到了中国就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外商独资企业或者更具中国特色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我只能说要胜任这类职位,必须先融入本地的文化。也许是中西文化实在差异太大,也可能是洋人有时过分注重个人,本地公司里普通员工与经理争论甚至吵架的现象并不罕见,并不像国内很多公司里那样官大一级可以压死人;另一方面,如果英文不够好(注:不够好不等于不好,可能已经很好了,但就是不太够……),真要吵起架来估计也是被秒的份,有兴趣的话不妨重温一下九品芝麻官里李公公被包大人骂得连顶你个肺都说不清那一段。事实上我在这里工作了几个月,还未能真正地适应洋人的所谓工作方式。

  前段时间要上新系统,一堆需求要分析、一堆测试要安排、一堆错误要跟进、一堆会议要参加……总的来说就是比较忙,再加上接下来要写的东西比较重要,也比较难组织,因此停止了更新一段时间,见谅。(PS,今天一打开发现点击量已过十万,直接吓尿了……)

  一切与求职相关的文件就绪后,就会进入真刀真枪的阶段——投简历,然后参加笔试或面试。与国内相似,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以后是继续打工或者自己出来闯荡江湖,能踏入一个好的平台往往更有利于自己以后的发展。对于投简历,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无非就是见到觉得合适的就提交,然后就是等消息。唯一可以提醒的是要做好调整的准备——你未必能找到与自己过往工作经验百分之百吻合的职位,有些时候为了谋得一份不错的差事,你需要学习新的技能、重拾遗忘已久的知识,甚至接受比过往稍低的职位(PM、BA等再次躺枪)。

  等待的时间因人而异,有人在提交申请后两三天内就收到回复,有人却要苦等数周甚至数月才得到第一次机会,所以这是一个融合了机遇、实力和人品的过程,万一等待的时间真的比预计的长也不要灰心,认真总结一下是否之前的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是否不够针对性,作出调整后重新尝试。另外需要提一句,个人强烈建议准备一张汇总表记录自己申请过的职位、申请日期、所用的简历以及招聘单位,如果是通过中介申请的,还需要记录中介的名字和公司。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有些招聘者(尤其是中介)并不会发拒信给求职者,或者会等整个招聘程序结束了才统一发出拒信,所以如果超过两周还没有收到通知的,基本上可以认为已经挂了;第二,本地的求职中介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绝大部分中介在向求职者推荐职位时,都会先问其之前是否申请过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职位,如果曾经申请过(无论是自行申请还是由其他中介推荐),则不会重复向雇主推荐(向雇主重复推荐同一申请人对中介的声誉影响比较大,对申请人则影响有限,但也没有什么正面的作用,所以还是要避免)。

  一旦收到来自雇主的笔试或者面试邀请(雇主直接邀请或者通过中介邀请,不包括中介邀请的吹水面谈),无论最后是否配对成功,求职者都可视之为一个重要的信号——至少自己的技能已得到初步的认可,因此接下来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要认真、有效地做好准备。所谓“认真”不需多言,但何谓“有效”则见仁见智。我自己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参加过的笔试只有三四次,面试却接近二十次,所以下面的总结难免会有失客观。

  由于已有接近十年没有动手写过程序,当时也没有重拾旧欢的打算,因此与开发相关的职位大部分被我无视了,但有个别职位仍对数据库或者.NET开发有所要求,所以愣是参加了几次笔试。对于笔试,我的总体感觉是这些公司极度重视理论和概念,对开发技巧的要求反而不是特别高(当然估计与我申请的职位与有关系)。例如,我被问了三四次“clustered index和non-clustered index有什么区别”、三次“进行表查询时不同的join有什么作用”、两次“star schema里dimensional tables和fact tables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两次“数据库的partitioning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另外诸如“面向对象里的多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虚函数与纯虚函数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什么slowly changing dimensions类型”等理论性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有些问题让人吐十几两血都说不清楚(要知道说的是英文,不是中文!)……当然,读程序写结果和看需求设计算法(仅仅是算法,syntax错到一塌糊涂都无所谓)之类的也少不了,不过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这些反而是小菜一碟。因此,准备笔试时一定不能忽视了基础。此外,对于笔试中不肯定的问题,事后要及时找到答案,因为类似的问题以后重复出现的机会极大。

  面试可分为技术面试和非技术面试两大类型。技术面试顾名思义就是面试官提出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求职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给出相应的答案。相当一部分公司(尤其是不需要进行笔试的公司)在技术面试时也喜欢问一些基础理论和概念方面的问题,但与笔试相比,口头作答没有太多可以让求职者思考的时间和调整的空间,基本上要做到快而准——脱口而出,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答案,因而对求职者而言的要求更高。如果在作答的时候停留时间太长或者表述得不清晰,无论是因为不熟悉还是不懂得如何表达,都会令面试表现大打折扣。此外,在技术面试过程中还可能会穿插一些情景应用的问题,例如“如果遇上XX情况,你认为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应该怎样解决”、“用户需要XX功能,你认为应该怎么实现”之类,这些问题一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假设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对求职者的基础、经验、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也较难提前准备,只能随机应变。对于这类问题,面试官一般是容许求职者作出适当的思考再作回答的(我的经验是30秒左右),所以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考虑清楚再开口,否则说错了很难绕回来。此外,面试过程中被问到不懂或者自己不确定答案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万一真遇上了切忌慌张,先冷静思考一下,真的不懂就直接告诉对方。一点小提示:如果碰上这些问题,可先坦白告知对方自己这方面的经验较少,但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理解(虽然不一定正确),最后表达自己知道可以从哪里找到答案(说白了就是让对方知道虽然自己现存不懂,但那是因为以前没有需要,真要学起来那是小菜一碟,云云……最差的结果也是面试挂掉而已,多说几句总比简单一句“Sorry, I don't know”来得强,反正又不会怀孕-_-|||)。

  总的来说,技术面试是一个相对较容易应付的环节,面试过程中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有正确答案或最优答案,懂的话很容易,不懂的怎么吹都吹不出来。为此,一旦被邀请参加技术面试,求职者应该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必须做到熟练掌握、准确理解,必要时即使把硬塞也要把答案背下来。至于哪些问题容易被问到,只能靠不停地从炮灰中及时总结和归纳。

  相对于技术面试,非技术面试部分显得更灵活,可以变化的花样也更多,从最常见的单挑(1 VS 1)到不是很常见的群殴(1 VS N)都有可能,取决于雇主的倾向。非技术面试说白了就是看双方是否合得来,其实没有太多可以准备的地方,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以不变应万变,唯一能建议的就是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交谈。在很多时候,雇主除了希望求职者拥有一定的技能外,还会观察其是否与其他人合得来,往大里说,可以理解成是否与公司的文化相吻合。不少公司(特别是有点规模的公司)都会把管理细分为不同的元素,然后根据自己的文化定义出一个模式(Pattern),然后预先设计的面试问题,再根据求职者的作答情况来确定其倾向的模式,最后把求职者的模式与自己的模式进行比较,如果匹配度太低,雇主极可能会认为求职者不适合。所以如果求职者到了非技术面试才被告知未能录用其实也不需要太灰心,某程度上只是双方性格不合分手而已,勉强在一起也没有幸福。

  如果能顺利通过技术面试和非技术面试,除非有很特别的原因,否则理论上这份工作已经是囊中之物。不过在雇主提供合同前,一般还需要进行背景调查(Reference Check),这时候HR或者Hiring Manager会要求求职者提供两至三个证明人(Referees),其中至少一人为求职者的前任上司。背景调查的内容其实不多,而且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至于个中原因,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正常情况下背景调查之后就是签订合同。新西兰的雇佣合同大多出自相同的模板,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展开的环节。需要注意的有几个地方:工资(废话)、带薪年假和裁员条款。

  新西兰法定带薪年假是四周,算是一种法定的福利,任何全职工作的雇员都能享受。

  关于裁员,虽然大部分情况下雇佣合同都是无固定期限的合同(即Permanent),但新西兰允许企业在效益不佳或者预期会出现经营困难的时候启动裁员机制,又或者由于发生非经济因素导致的经营环境变化(例如关闭某些分支机构、办公地点变迁等),通过削减职位以达到节省开支、架构重组等目的,这种机制称为Redundancy。根据我有限的法律认识(如有误请指正),新西兰劳工部并没有对一旦启动Redundancy机制时雇主需要对雇员作出的最低经济赔偿(即炒人需要赔多少钱)作出明确的规定,所以在签订合同前务必要看清楚相关的合同条款,如有疑问,应尽早与HR或者Hiring Manager提出。

  关于Redundancy的更多信息,可参考劳工部的相关规定。

  dol.govt.nz/publications/research/restructuring-and-redundancy/restructuring-and-redundancy-03.asp

  对很多人来说,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发展的起点和今后几年的走向,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是个很大的挑战,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需要具备很大的勇气,更需要拥有一往无前的决心。找工作的快慢程度因人而异,因工种而异,更因幸运女神的眷顾程度而已,所以即便登陆后几个月都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要怀疑自己。我深切明白这个世界有一种人,憎人富贵厌人贫,当见到别人失意的时候就会由衷地冷眼旁观、冷言嘲笑,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请不必理会。套用一句粤语方言,哪怕今天裤穿窿,终须有日龙穿凤,大家应共勉。

首页.. 8 9 10 11 12